可生物降解3D打印线材是一类以生物基或可降解高分子为原料的增材制造材料,旨在减少传统石油基塑料对环境的污染。其中,聚乳酸(PLA) 因其可再生来源(如玉米、木薯)和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特性,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材料。其他如热塑性淀粉(TPS)、聚羟基脂肪酸酯(PHA) 及多种复合材料也在快速发展中。这类线材通过熔融沉积成型(FDM)技术制造,在特定环境(如工业堆肥)中可降解为水、二氧化碳和生物质,避免微塑料污染,契合循环经济理念。
材料类型与特性
PLA基线材:
基础PLA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(抗拉强度61MPa)、打印适应性好的特点,但存在脆性大、耐热性差(长期使用温度≤50°C)的局限。通过共混改性(如添加PHB、TPS或生物质炭),可显著提升其韧性、耐热性及功能特性。例如:PLA/PHB混合线材(如NonOilen):耐热温度提升至110°C,降解速度比纯PLA快3倍,且保留食品接触安全性;
PLA/TPS复合线材:冷结晶温度降低至104–110°C,亲水性提升(接触角降低20°),且一步法挤出工艺降低能耗50%。
其他可降解材料:
技术优势与环保价值
资源可再生性:依赖植物资源而非石油,降低碳排放;
应用领域
挑战与创新方向
性能平衡:克服机械强度与降解速度的矛盾,需进一步优化材料配方;
标准与认证:需建立统一的生物降解测试标准及食品安全认证体系;
未来创新将聚焦于:多功能复合材料(如自愈合、导电性)、智能化降解控制(如时间触发降解),以及全生命周期评估以验证环境效益。